唐天宝十四年(755)发生著名的安史之乱,这场历时7年之久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捩点。在这场战役中,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后世尊称颜鲁公)的堂兄、姪子守城战死,颜真卿在悲痛之余写下名垂青史的〈祭姪文稿〉,为1200多年前的战燹留下令人动容的第一手亲笔史料。然而这纸看似潦草且多处涂抹删改的〈祭姪文稿〉何以获得「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艺术史专家有精辟的分析。
▲〈祭姪文稿〉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对兄姪命丧安史之乱的血泪见证, 从笔墨的浓枯和字体的变化可感受到他书写时心境的转折与无语问苍天的悲愤。
安史之乱风起云涌之际,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其堂兄颜杲卿代理常山太守,由颜杲卿第三子颜季明往返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抗叛军。但当敌对阵营进逼,太原节度使却按兵不动,拒绝驰赴救援,以致常山城破,颜杲卿和他的儿子颜季明双双遇难。
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时任蒲州刺史,派颜杲卿长子颜泉明寻找尸骸,据传仅发现颜杲卿的一条腿和颜季明的头颅。而这一帖满纸血泪的〈祭姪文稿〉就是颜真卿为姪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不但是英雄的号哭啼泣,更是书法艺术的旷世杰作,继王羲之〈兰亭集序〉后获誉「天下第二行书」。
▲ 邱建一认为,〈祭姪文稿〉看似潦草,但若细看每个单字,情绪悲愤的颜真卿在运笔时并没乱了章法。
颜真卿在文中提及「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笔重、字大、墨浓,就是在描述兄姪罹难山崩地裂般的震惊。文末「呜呼哀哉尚飨」几乎转为狂草,书法家的伤心欲绝跃然纸上。
颜真卿为颜、欧、柳、赵楷书四大家之首,其楷书端凝厚实,雄伟的书风在书法史上影响历经千余年。事实上,颜真卿在行书上的成就并不亚于楷书,连批评颜真卿楷书最为尖刻的北宋书画家米芾都曾说:「颜鲁公行字可教!」意思是,颜真卿的行书还可以学一学。
〈祭姪文稿〉就是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点画上方圆并用,裹锋涩进,厚重雄浑,一改王羲之行书以瘦峻为主的形象;用墨上的干湿浓淡,随著书写心境自然展现,对比强烈,像是「称兵犯顺」全用渴笔,「尔父竭诚」则是浓墨重笔;另外,因涂改形成的巨大墨块,更加强了情感的渲染力。章法上,连断、轻重结合,富于变化,整篇浑然一体,处处合乎法度又不为法度所钳制。
收藏〈祭姪文稿〉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认为,这篇沉痛的祭文,措辞庄重严正,流露至情至性,全卷书体以行书为主,也有楷体、草体,抢眼的删改、涂抹痕迹也可一窥颜真卿情绪起伏翻涌的心路历程;墨色在行笔的起、止、停、走展现浓枯对比,看似紊乱,实则气韵连贯,真情流露,完整传达书法家的心境,同时为历史事件作了淋漓尽致的描摹。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神龙本,普遍认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翻摄维基百科)
国内知名艺术史学者、新月艺文创办人邱建一表示,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可以用来写借据、遗书、情书等等,因此诞生的作品也最丰富。在大量的作品中有所谓的天下三大行书,公认排行第一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是颜真卿〈祭姪文稿〉,第三则是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邱建一认为〈兰亭集序〉以「韵」胜,〈黄州寒食诗帖〉以「意」胜,〈祭姪文稿〉以「气」胜。
▲「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图/翻摄国立故宫博物院网站)
一般人初见〈祭姪文稿〉多处涂抹修改,或许觉得乱乱的不好看,难免怀疑「究竟厉害在哪」。邱建一说明,过去书法好坏的评比,不单在于字本身好不好看,而是能否体现文字和内容笔划的配合,将「感觉」发挥出来,如此才算是书法的上乘之作。
邱建一分析,〈祭姪文稿〉强于气势纵横但运笔不乱,颜真卿内心有一股不满时局的怒气灌注到纸笔之上,一般人盛怒之下很难平稳写字,〈祭姪文稿〉全卷看似潦草,但若端详每一个单字可以发现,颜真卿即便情绪喷涌,运笔并没有乱了章法。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姪文稿〉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
邱建一补充道,〈祭姪文稿〉的另一个好在于,当你读整篇文稿时,会随着内容的描述感受到颜真卿起伏不定的心境,字体从一开始的平稳渐渐「加速」,到了后面愤怒的情绪积累到顶点时,内心的情绪完整地在笔划上体现。颜真卿追求的是「以笔力胜」,而非刻意营造笔划本身的漂亮或笔划结构上的美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