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望每一个交流对象
都能考量我们的观点和感受,
那么,为什么自己
没办法同样如此地对待别人?
其一,要理解对方如何感受
以及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
而且,坦白说,
我们也不愿意把这类资源花在太多人身上。
但是,即便当我们有动机去展现同理时
(事实上,甚至连我们自认为
自己在展现同理时也一样),
我们自以为看得很清楚了,
事实上却不然。
(中略)
我们都会犯错
却都忘记认错
多年前我曾经亲身体验到这一点。
我太太有一个长年的习惯总是能惹毛我:
她会把厨房垃圾桶里
用过的垃圾袋拿起来,
但没有换上新的。
当我拿着满手垃圾
到垃圾桶边发现里面没有垃圾袋,
此时我绝对会火大。
我恳求再恳求,拜托再拜托,但没有用。
她永远都有借口:
因为孩子而分了心,
或者急急忙忙要出门。
我私底下会想,
她难道不在乎
我这个卑微的要求?
我的感觉对她来说难道不重要吗?
我不懂。
有一天,我忽然想通了。
我吃完晚饭后不会把餐盘收进厨房,
这一点她也同样难以忍受。
多年来,她要求过我无数次,
要我吃完饭马上把餐盘收进厨房,
这样我就不会忘了。
我通常的反应是信誓旦旦,
说我「等一下」一定会收。
有天傍晚,我在晚饭后经过饭厅餐桌,
桌上干干净净,
唯留下一个孤零零的脏餐盘。
这一刻让我很震惊:
原来我和我太太一样,
都会犯错。
我为自己把脏餐盘留在桌上的习惯道歉,
并保证一定会改进。
我把这件事当成第一要务,
而我太太也注意到了,
她跟着改掉她的坏习惯:
没错,她开始记得换上新的垃圾袋了。
你可能觉得这个范例很琐碎,
但是其中的寓意
不仅涉及几件家务而已。
只要缺少同理
关系必然会恶化
学着找到认知落差很重要,
因为无论是在家里或职场上,
只要缺少同理,关系必然会恶化。
双方都会想:
世界上哪有人会这么想或这么做?
他们会执着于对方的失误,
而不是想办法感同身受。
结果是心理上与情绪上都僵持不下,
每个人都坚持己见,
所有问题都解决不了,
每一个方案看起来都办不到。
然而,先踏出第一步展现同理,
就可以不再陷入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
就比较可能投桃报李,
付出心力去尝试理解对方。
长期下来,
这样的交流会培养出信任,
双方都有动机在面对对方时往好处想,
原谅对方犯下的小失误。
重点只有一个,
那就是请回答这个问题:
我要如何从对方的眼光去看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
你必须努力提升敏感度,
认知到自身的偏见和有限的观点。
你可以善用自身旧有的经验,
但必须更进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