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你要想开一点」回应。
生活中,遇到有忧郁倾向的人,如过往没有实际相处经验时,第一时间,人们很容易便会脱口而出「你要想开一点」、「不要想太多啦」这类反射性安慰回话。
这类陪伴者,或许是基于当下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面对,或是对忧郁不够认识或怀抱误解,甚至还可能略带指责意味,认为忧郁者可能是个人心理素质不够坚强、不懂自我面对,或什至错误认知这是一种不知足的心态延伸。
但无论你想法为何,在面对这类忧郁倾向的人士时,建议先放下自我的成见与强烈的个人意识,多一点同理心,避免要他自己赶快走出来、想开一点,以及略带指责意味的回应方式,才能避免再去撩起对方负面情绪,或让对方掉入更深的自我厌恶深渊中。
#2.不要尝试以自身案例说服或比惨。
许多性格较直来直往,做事强调逻辑理性,且面对问题喜欢提供解决方案的人,当面对忧郁的人时,时常就会想带入「个人案例」、「过往经验」尝试想借此去说服对方其实情况没那么糟,或是沦于其实你还没有比我糟的「比惨大赛」。
这类过分理性的说之以理的回应,或许他们出发点是良善的,是想要藉由个人惨事与烂事经验分享,借此激励对方此刻面对的难关其实没那么糟,或是想藉由自身案例让对方心情好一些。但若对方正处于忧郁泥淖中,这类回话方式,其实反而更容易让他们陷入不被理解,或是「原来你觉得我深陷的问题很轻微」的负面观感。
#3.「询问感受」代替给意见与说教。
与其自顾自的高谈阔论自身经验,想借此说服对方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或是提供大量理性建议想协助对方走出忧郁,这种给予对方大量个人建议的应对方式,面对此刻正处于深度忧郁的人,其实是无用的且感到压力的。
反之,与其说教或是大给意见,不如将回应改为:「对于这件事,你自己怎么想」、「针对你说的问题,你怎么看」、「你觉得为什么你会这么难过」。藉由不给实质意见,但提供对方抒发情绪的对话管道,藉由询问诱导他找到问题所在并寻得应对之道。这类「询问感受」只听不说的回话方式,较能不带个人成见,让对方藉由对话互动自己去找出为何忧郁与如何解决。
#4.「陪伴他」就是最好的互动回应。
面对忧郁的人士,其实最好回应互动方式就是「陪伴」二字。,与其自己动口说个不停,想尝试帮他厘清忧郁问题并走出来,倒不如,善用实际行动多多陪伴他。像是找活动逼他外出走走、时常陪他聊天,或是找一项能共同从事的活动,借此转移对方注意力,让他不要有过多独处的时间,避免又让自己深陷忧郁思维中。
#5.想帮他人,自身心理健康也要顾。
若生活中得长期面对忧郁人士的陪伴者,陪伴者的个人身心健康也得自己留意才行。由于忧郁患者的负面情绪,时常也会在密切地互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影响陪伴者的心情,若是陪伴者也发现自己有点受到对方情绪牵引,开始时常突然陷入忧郁、感到压力很大,或是对于面对忧郁人士开始让你感到心很累。有以上情况的陪伴者,就得有意识地找其他人换手轮班,或寻找自我排解情绪的抒发管道,抑或是找专业心理咨商介入寻求更全面的协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