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缅甸中部人迹罕至的森林中发现了一种灵长类新物种“波巴叶猴”(Popa langur),但科学家预估这种体型轻巧的树栖动物目前全球仅存200至260只,属于极危物种,同时呼吁相关机构采取措施保护这一新物种。
周三(11月11日)发表于学术期刊《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的一份详细研究报告指出,研究员通过森林中采集的猴子粪便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一百年前收藏的标本进行匹配,发现波巴叶猴是一个新物种。
遗传学研究表明,波巴叶猴大约在一百万年前从其它已知物种中分离出来。
长期以来,科学家根据从缅甸野生猴子粪便提取的DNA,怀疑缅甸可能有新的灵长类物种,但难以找到证据来证明。此次研究是德国灵长类研究中心(GMC)、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携手合作,重新检视相关标本与数据,才提示了此前不为人知的波巴叶猴、及其仍在野外生存的情况。
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波巴叶猴(Popa langur,学名Trachypithecus popa),源自其主要栖息地、缅甸中部的死火山波巴山(Mount Popa),2018年首次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照片显示,这种猴子的显着特征是一身灰色的毛皮和独特的“白眼圈”,它们的手和腕毛发为黑色,像戴了一副“黑手套”,尾巴将近一米,比身体还长,体重约8公斤。
研究人员预估,波巴叶猴的现存数量可能只有200至260只,并且生活在四个与世隔绝的种群中。该研究表明,波巴叶猴可能曾在缅甸中部广泛分布,但目前仅剩下100只左右,大多栖息在波巴山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因此,该研究敦促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机构,将这种食叶动物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单。
FFI在仰光的研究员、资深作者弗兰克‧蒙伯格(Frank Momberg)直言,波巴叶猴已经极度濒危、濒临灭绝,对该物种进行科学描述将有助于保护剩余的种群。
研究还发现,由于农地扩张、非法和不可持续性的林业开采,导致这种带有“白眼圈”的猴子受到狩猎、栖息地丧失、环境恶化等各方面的威胁。
FFI缅甸项目的灵长类动物学家恩威‧温(Ngwe Lwin)表示,迫切需要更多的实地调查和保护措施,FFI和其它组织将努力把这类叶猴从灭绝边缘拯救回来。”
评论